
慈少们走出课堂,在净滩和捡拾垃圾的过程中,亲身感受到人们不经意的行为对环境带来的伤害。摄/ 蔡振加
“死鱼可以回收吗?”几名慈济青少年(简称慈少,中一至中三学生)见到一条死鱼被海浪冲到沙滩上,议论纷纷,不知如何处置?
一名慈少说:“刚才组长只是叫我们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类,没说死鱼该怎么归类?”
这一幕出现在2025年10月26日的慈少净滩活动中。这天慈少、家长以及志工共约一百人齐聚在樟宜海滩,投入四小时的净滩,为守护地球尽一份心力,也期许在年轻学子心中留下守护大地的理念。

几名慈少聚集在海边讨论死鱼是否可以回收,最终决定让鱼回归自然。摄/ 吴南凯
这天一早,有的慈少由父母载送前来,有的自行搭乘交通工具前往集合地点。然而大多数的人则是在不同的定点集合,一起乘坐巴士前往新加坡东边的尽头。
大家依照慈青学姊李婉君和学长刘子铨的指示,分成十个小组,每组约八、九人,包括队辅爸爸妈妈。承担课务的慈青学长刘子铨表示,此次他们邀约11名在籍慈青,以哥哥姐姐的身份策划和带领慈少净滩活动。

此次净滩活动共有53名慈少参加,借此机会让他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。摄/ 蔡振加
刘子铨提到,慈青与慈少的年龄相近,过去也经历过慈少的阶段,所以在策划活动时,更能体会慈少的需求。此外,慈青在活动中学习如何带动慈少,在待人处事中学习转识成智,也作为慈少学习的榜样。
沙滩上隐藏的机会教育
慈青为慈少讲解环保知识,学习区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物品。另外,慈青也特别交代,虽然地上的树枝和树叶都是不可以回收物,但为了接下来的“叶艺作品(leaf art)”环节,慈少们可以捡拾一些,随后发挥创意,将其设计成一幅贴合净滩主题的艺术品。

净滩活动开始前,全体成员一同进行热身。摄/蔡振加
大家戴上手套,一手拿着夹子,另一手拿着塑胶袋,分别在海边、公园、树荫,以及行人道上清理地上的垃圾。很多慈少都异口同声地表示,捡到最多的是烟蒂、塑料和保丽龙。
此次的净滩吸引好几个家庭全员参加。其中,第一次参加净滩的郑起裕和太太许佩君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参加。郑起裕说:“能够一家人参加净滩,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,还能跟大家互相交流,更加开心。”许佩君认为这是一种另类的亲子活动,能为环保出一份力,也让孩子们将环保理念融入在生活中。
郑可嘉(12岁)分享,他捡到最多的是烟蒂,还有鱼线和塑胶类,认为国人不应该乱丢垃圾,垃圾应该丟在垃圾桶里,不要丢在地上。
郑可欣(11岁)她满脸通红地说,她觉得好累,但看到周围的环境从肮脏变成干净,心里就很开心。而持续炎热的天气,让她深感地球妈妈发烧了。此时她最想要的就是一杯冰饮料。

慈少们在家长和志工的带领下积极地将地上垃圾捡起来,并进行分类。摄/ 陈怡蓓
“你丢我捡,你消福,我造福。”在一旁的队辅爸爸妈妈们循循善诱,告诉大家每一个弯腰,就是对大地的忏悔与恭敬,因为人类的贪婪,不断地破坏山河,制造大量垃圾,也污染大地。
慈少陈泓语表示惊讶:“以为新加坡是一个很干净的地方,却看到很多烟蒂,还有party结束后,留下的很多垃圾。”他认为教育很重要,应该教导人们如何做垃圾分类,让环境更加美丽。
用创意为净滩画上句点
结束了一个半小时的净滩行动,大家找个阴凉的地方分享体会、集思广益。慈少们把净滩时捡到的物资和叶子,拼成一幅画,并写下让大家共知、共识的话语。
完成后,慈青请慈少分享自己的佳作。有的用叶子拼出鱼儿在吃着水中浮游的塑胶微粒,写下“害人终害己”。有的拼出鱼儿在水中悠游,开心地说:“谢谢清理我的家!”更有一组把叶子拼成一双手,并写下“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。”
总协调林德明表示,筹备过程中充满挑战,因为要协调很多事项。然而,他强调最重要的考量是慈少们的安全。由于周末清晨有许多民众外出晨跑及骑自行车,大家在捡取地上的垃圾时,要留意擦身而过的脚车,避免在自行车道上停留太久。此外,在沙滩净滩时,也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,注意补充水分。
林德明认为,此次净滩活动,旨在让慈少们将学习到的环保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,还要身体力行,实践“清净在源头”的理念。林德明补充:“只要每一个人出一份小小的力量,就能够保护环境,爱护地球,不让海洋受污染。”
每一个弯腰,都是对大地的忏悔与恭敬。摄/蔡振加

